談大木作系列來到第二期,上期講到中國古建築因為氣候、技術傳承和有抗震需要等等而發展出建築榫卯、斗栱的技術,能做到「牆倒屋不塌」,我們將現存古建築和相關大地震(6級或以上)的紀錄放到文章的最後,今次介紹兩個古人的建築設計巧思:
榫卯
榫卯在任何木材接合的地方基本上都可以用到,按照木匠的現場判斷使用最適合的榫卯。 在「住」的要求上,由架構,到斗栱、家具設計上等等也能應用。
這裏舉一個最基本,也是小朋友也能動手做的一個榫卯:十字搭接
將兩塊木材分別在中心位置開出材料一半厚度的長形缺口。
然後將兩塊木材交叉置放,使兩塊木材的缺口互相嵌入,形成十字交叉的接合方式。
這樣兩塊木材就通過缺口互相嵌合鎖合在一起,既牢固又具有一定的運動彈性。
十字搭接榫卯其實是最常見也是其中一個最重要的榫卯,巧妙地運用木材的彈性,若有任何震盪或擺動,連串榫卯和斗栱組合就有如一組大彈簧,抵銷大部份地震的能量,體現出以柔克剛,順應自然的哲思。
關於木結構建築如何防震、抵抗自然挑戰的話題能夠展開非常之長,這裏再舉一個例子:
2. 柱礎
柱礎,是一個石造構件,用於將柱與地面連接。由於木材接觸到泥土會腐爛、分解,甚至使建築整體下沉,使用柱礎用以分隔之用,在氣候比較潮濕的南方的柱礎會比北方更高,柱礎上會有更多空間作雕刻裝飾。
那「柱礎」到底是如何連接起「柱」的呢? 如果看看例子你會發現,木柱其實只是垂直放上去,或者好像電池的正極端一樣凹進去石造的「柱礎」,原因就是避免地震時石頭將木材從中間折斷,而且透過擴大接觸垂直面來讓柱和「柱礎」有空間移動以抵銷震盪,甚至有些木塔其中一些柱是凌空的呢!
有人會說,那中國也有很多古代建築不是用斗栱和榫卯來起的,例如用磚建起來的塔,也很堅固,能聳立很多年呀!
沒錯,磚砌的建築也能存活很久,但另外一個尤其需要斗栱的原因就是「出檐」,也就是讓屋頂的延展更遠、更高,有遮太陽、擋雨水的效果,下一期會再簡談「出檐」如何讓中式建築更加雄偉!
想讓學子也認識到中式建築的獨特美學、欣賞古人的生活哲學,請密切留意我們的專頁,或與我們聯絡!我們能夠為學校提供中華文化體驗服務和教案設計。
延伸閱讀:
https://gogohsu.blogspot.com/2017/01/blog-post.html https://www.buddhistdoor.org/news/中國最古老的大雄寶殿奉國寺大雄殿如何保存千年不朽/
中國歷史上的大地震 https://www.fuzhou.gov.cn/zgfzzt/fzjzzl/fzjzzl/kpzs/201609/t20160930_212696.htm 中國唐-宋時代木構建築
Comments